政府應該帶頭整合資源,這樣才能一路順風。我們要的是長遠的戰略設計,而不是各領風騷四五年。我希望企業辛辛苦苦做了這么多年,過了草地能見到艷陽天。我這么說是因為我是東莞人,我熱愛東莞!
———東莞某皮革鞋業公司總經理王先生
開場白
2000多家鞋企盤踞的厚街鎮,庫存鞋漸漸成行成市,生意火爆,但至今厚街鎮沒有一個大型成品鞋市場。于是,有人盯上了這塊空白。
僅寮廈一個村,就云集了近300家鞋店,村委會醞釀著打造一個大型的平臺。在寮廈經商的森大實業投資公司老板林達,也謀劃著要在寮廈打造一個“國際名鞋展貿中心”,希望建成像富民時裝城一樣的大型鞋城。
他們能成功嗎?他們該怎么做?南方都市報東莞民間智庫近日召開沙龍,鞋企、政府、村委、投資商共同探討這一話題。各方均有心于此,但缺乏整合的現狀仍是困擾眾人的“攔路虎”。
有心斥資建造大型成品鞋市場的林達,其實是個門外漢。半年來,他不斷地走訪寮廈、三屯等村的鞋店,時而冒充采購商,時而冒充顧客,調研成品鞋市場。但他仍感覺到缺乏行內人士的傾心指點,于是求計于南方都市報東莞民間智庫。
在沙龍上,林達還沒來得及說話,業內人士就七嘴八舌說了起來。說話最多的是東莞某皮革鞋業公司總經理王先生,他從事鞋業已經25年,滔滔不絕地擺出了一整套理論。繼而又被其他行家把話題搶走。
林達聽到眾人指點,不斷點頭,一邊在紙上狂記。兩個小時的沙龍結束,竟然沒有搶到說話的機會,他也就成為了南都民間智庫沙龍舉辦以來第一位沒有發言機會的“主角”。“收獲很多,不聽他們說我還真了解不到這么多情況,目的達到了。”林達說,沒搶到發言機會并不重要。
熱點1--能做嗎
產業基礎好,不做會后悔
貨源無保障,競爭要考慮
王先生(東莞某皮革鞋業公司總經理,有25年從業經驗):看到南都的預告,我特地去厚街看過。我在這個行業25年,見證了東莞鞋業的興衰。厚街是最有能力打造這樣一個產業平臺的地方,而現在竟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商圈,我真的心情很沉重。(對林達說)你那個地段的賣點就是“鞋子+箱包”,你拿去開士多,就只有“執笠”(關門)的份。
寮廈村代表:這段時間我們也做了很多調研。寮廈賣的主要是庫存鞋,從小巷里的幾家店開到300多家。最近開得太多,貨源越來越少,這也是競爭的一個方面。我們村委會想搭建一個平臺,但還不敢去做,因為庫存鞋店大部分沒有營業執照,還要擔心產品質量,畢竟現在還是金融危機時期。
黎漢(森達實業公司股東):做一個大鞋城,大家都叫好。但鞋業界的老板們會不會買賬?這是我今天想要請教大家的問題。
熊先生(厚街盈翔鞋材公司經理):我要問你,你的貨從哪里來?賣給誰?據我看,現在賣的很多鞋子都來路不正,貨源上沒有保障。做成品鞋的前提是要有成品鞋,但現在大家做的都是鞋業的一個工序,真正做品牌要的時間很長。
熱點2--怎么做
把成品鞋跟皮具、箱包結合起來做
培育成品鞋企業,幾年后形成風氣
王先生(東莞某皮革鞋業公司總經理):我建議把鞋跟皮具、箱包整合起來。你知道厚街有多少皮具手袋廠嗎?我看著黃頁一個個數過的,超過1000家!整合起來才有得做。(此話引得林達不斷點頭,稱“以前都不知道”)另外東莞沒有專門的鞋業零售批發協會。需要有這樣的協會來拋磚引玉,把信息集中整理起來。
楊女士(參與者):我的建議是做市場培育。東莞做成品鞋的不多,我們一年重點扶持幾家企業做成品鞋,幾年下來,就成風氣了。我們可以每年到上海等大城市舉辦兩場推介會,也不用增加企業多少成本。這是我在其他行業試過的最有效的方法。
楊明(我秀品牌鞋網上商城創始人):我覺得有個更好的途徑,那就是利用網絡。你只需要一個很懂商務電子的人才,就可以把東莞的成品鞋推介出去。
熱點3--要扶持嗎
物流和營商環境有待政府打造
企業應該尋找政企的利益共同點
王先生(東莞某皮革鞋業公司總經理):為什么富民時裝城成功,石龍搞個服裝市場沒兩年就黃了?因為那里沒有旅館沒有酒店,沒有物流車子,沒有大的公交站。虎門什么都有,客運公交物流去哪里都OK,虎門的營商環境是一流的。這方面政府應該不遺余力地支持。不能是企業在沖啊打啊,政府就不發炮。
熊先生(厚街盈翔鞋材公司經理):政府只能是政策傾斜,宏觀支持就可以了。實質的東西還要企業自己去做。
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代表:政府為什么要支持?最現實的問題,應該是如何尋找企業和政府的利益共同點。
王先生(東莞某皮革鞋業公司總經理):政府應該帶頭整合資源,這樣才能一路順風。我們要的是長遠的戰略設計,而不是各領風騷四五年。政府要真正重視這個行業,不遺余力地支持和幫扶!我是希望企業辛辛苦苦做了這么多年,過了草地能見到艷陽天。我這么說是因為我是東莞人,我熱愛東莞!(現場掌聲響成一片)
調查
鞋商自發扎堆市場已現雛形
在林達的森大電腦城周邊一公里內,有寮廈片區的鴻運鞋材鞋機廣場、莞太路的濠畔鞋材廣場等10多個共約13萬平方米的鞋材配套市場。原料供給、配套生產這些前端鏈條已非常順暢,唯獨在最后一個環節———成品鞋展銷平臺斷了節。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寮廈村成品鞋市場、一帆鞋城、紅門鞋城,看似小打小鬧或自發扎推的商業行為,倒也漸漸有了成品鞋市場的氛圍。
鞋商來自全國各地
3月初,于廣州九龍鞋城開店的孫先生在朋友的介紹下轉移到寮廈村。孫先生坦言,這邊的經營成本相對低廉,又是產鞋基地,危機之下也就成了鞋商們覓食的去處。就拿鋪面租金來說,九龍鞋城每月租金要1萬多塊,這里大概可節省60%。孫先生說,和他一起從廣州轉移過來的鞋商有幾十家。
記者走訪村內多家鞋店發現,這里的鞋商來自全國各地,且多為商業轉移或增店擴大市場份額的“老江湖”,很多都自稱有10多年賣鞋史,并積累了大量客戶資源,而非剛上路的新手。
租金暴漲村民得益
對于這種鞋商自發的商業行為,最大的受益者當數寮廈村的村民們。空置的私人地鋪原先大部分是800多塊的租金,現在也都大漲。寮廈路兩邊的鋪面租金大概在2000-3000元之間;村內地鋪相對便宜,大概是1000多元。
記者從寮廈村委會的統計中了解到,春節前在寮廈落戶的鞋店大約是120家。春節過后,短短三個月時間,就飆升到近300家。
鞋商有話說
廣州那邊市場成熟,知名度也高,客流興旺,租金當然也高。這里雖然租金低些,那是因為才剛剛起步,還不為外界所知,生意也冷清許多,但這些可以慢慢培育和發展。
———孫先生
不要把趨勢想得太樂觀了,現在很多人盲目開店,就是看到你開我也開,生意能否撐得下去,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陳小姐
官方聲音
我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目前,厚街的產業發展也已經進入到提升聚集效應的關鍵時刻,制鞋作為厚街的傳統支柱產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提升潛力。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生產環節,而很少涉及到商貿流通領域,如果可以將生產、流通、銷售各個環節結合起來,相信厚街鞋業的發展將會開創出一番勝景。
———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