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豪樹脂】廣東與福建、溫州同為中國主要的鞋革業基地,在皮革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用三分天下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尤其是廣東,長久以來就擁有從制革到制鞋、制袋的完整產業鏈,更擁有信息窗口的優勢,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視。當前,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環保政策、成本升高、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廣東皮革業與中國其它制革基地的企業同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期;成本優勢受到影響,轉型、洗牌的命運不可逆轉。
近日,筆者在廣州、東莞、深圳一帶走訪時發現,整個廣東皮革業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皮革業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礙,企業已到了不得不突破發展頸瓶的時候。
廣東皮革業發展受困
廣東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皮革和制鞋大省,各類鞋產品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但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制鞋業逐步進入低潮期,增速明顯放緩:出口萎縮,訂單減少;成本提高,利潤微薄;企業壓縮生產,個別企業甚至倒閉。
鞋業遇到困難,皮革業也難逃厄運。
目前,廣東皮革業實際上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為環境污染,不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第二,全球氣候變暖,需求量減少;第三,同業無序競爭愈演愈烈;第四,相關行業競爭加劇,如保暖服、羽絨服、皮衣等搶去了部分市場;第五,行業利潤降低。
當前,原皮緊缺是影響廣東制革企業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興起的半成品皮坯加工成成品的涂飾改色加工已成為廣東制革業的一大特色,成品加工在廣東,而半成品生產則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作為制革大省的廣東,一直以成品加工為主,出口到世界各地,此產業鏈的結構和分布,和地理位置以及資源產地的形成息息相關。廣東制革業存在著原皮資源的先天不足,制革大省的原皮資源幾乎等于零,是個不折不扣的“進口大省”。受限于國內原皮資源出產地和市場供應數量的變化,近幾年來,國內原皮市場出現了貨源緊缺現象,導致了原皮市場價格快速上漲。原皮價格上漲、貨源緊缺,使得業內需求和供應之間失去平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東制革廠家的訂單交貨數量和交貨期,經常讓制革企業處于被動狀態。
在采訪中,據德乙制革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先生介紹,這樣的市場現狀,對我們的企業有一定的影響,但比起其它制革廠家,我們的影響并不大,今年上半年的生產狀況相對來說還算比較穩定,通常碰到類似問題時,公司都會以誠信待人的方式來贏得客戶的諒解和供應商的支持,不論是交易的數量還是在交貨時間、原皮采購上都能得到供應商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即使在貨源緊缺的情況下,供應商也能急公司所急,努力地配合公司的工作。而一些實力弱、誠信度不高的制革企業,貨源緊缺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效益和導致市場供應脫節。
筆者在新濠畔一皮料市場某檔口和一位前來收賬的制革廠家老板聊天時了解到,2009年,對于制革行業來講,是最不平凡的一年,大家都在考慮怎樣才能降低企業的開支和控制成本的增長。如今,國內市場原皮供應緊張,上等皮料大家你爭我搶,質量差一點的原皮,市場上也供不應求,隨著原皮的高度緊缺,制革企業的壓力不斷增大。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受阻,使得外銷企業生產嚴重縮水,真皮市場需求也隨之下降,企業不敢過量生產。因為成本皮料的市場價格沒能適當提高,讓企業的利潤很薄,如果大量生產,而市場銷售緩慢,容易導致企業因庫存積壓過大,資金周轉不靈,讓一些小型制革企業面臨倒閉,所以,部分制革廠在計劃生產這一方面控制得相當緊,在投放生產數量上比以往降低四成左右。
制革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廣東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的成本始終高于全國大多數地方,市場競爭激烈,不由得讓廣東制革廠家在成品定價方面有所考慮。一位皮行老板介紹說:“市場上去年A級標準的皮料現在已很難看到了,目前市場上的A級產品,都是去年B級產品的替代品,而去年的C級產品都充當了今年的B級產品。”市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據了解,由于成品皮料的價格沒有得到正常地提升,而生產成本又在不斷上升,再加上國內優質皮坯緊缺和國家對藍濕皮進出口的嚴格控制,制革廠在水電、土地、人工、環保等各項成本上升的壓力下難免會尋求一些降低成本、減少壓力的辦法。
國家環保新政對制革業影響巨大
早在2年前,國家環保總局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制革、毛皮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對制革行業的環保生產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制定了嚴格的控制標準。這些政策的出臺,是國家為實現制革、毛皮工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進一步舉措,體現了國家綠色經濟發展觀。國家環保新政的相繼出臺,對制革這一輕工行業中繼造紙和釀造工業之后的第三大污染工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事實上,國家環保新政從開始實施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對制革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國家六部委從2006年起終止了進口生皮、出口藍濕革和成品革的加工貿易方式,并且取消了皮革的出口退稅,包括干革(坯革)、濕革(藍濕革),其產品描述為:“經鞣制的不帶毛牛皮(包括水牛皮)、馬皮、綿羊或者羔羊皮、其它不帶毛動物皮及其坯革,不論是否剖層,但未經進一步加工”。這意味著制革業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原皮和生皮的進口關稅,只能從成品革和皮革制品的出口中獲得退稅。這樣,就讓制革業的加工貿易優勢蕩然無存。目前,大多數皮革生產國家及地區生皮進口免關稅或很低的進口關稅,而中國生皮進口關稅達5%~14%,從而造成了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生皮竟然高達70%以上。該政策的出臺,除使從事生皮加工貿易的企業多繳5%~14%的進口關稅外,出口退稅還少退4%,企業成本將提高9%~18%,制革企業無法承受,只能放棄這部分市場。
皮革行業應走創新、自主品牌之路
廣東是皮具產業大省,中國90%的真皮皮具產于廣東,年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位居全國第一,廣東已經成為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皮具鞋業貿易中心和流通中心,形成了多個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產業集群,如廣州花都獅嶺、深圳、東莞、南海、惠州、鶴山、潮州等地。
而這場國際金融風暴使全球經濟陷入了一場“大地震”,而今“余震”仍不斷,而以出口為主的廣東皮革企業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廣東皮革業面臨外銷訂單少、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業轉型和品牌升級等困難。專家建議,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可以轉向國內市場,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開辟潛在市場,同時擴大內需。而以國內為主要市場的企業要在技術和設計上創新,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避免產品同質化競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由此,面對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困難,皮革行業要積極應對當前的挑戰,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做強做大自身品牌將成為廣東皮革行業今后產業發展的方向。
此外,相關專家還介紹說,皮革企業如果沒有抓住當前危機和挑戰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及市場開發能力,創立自主品牌,必然會在產業轉移中失去發展的機遇。廣東皮革業當前的品牌戰略正處于品牌發展階段,實施品牌戰略,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促進國內市場增長,將成為皮革行業今后產業發展的方向。
市場的有限容量決定了優勝劣汰是企業永遠不變的規律,有企業發展了,也必然會有企業倒下,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中國的中小型企業將會面臨著市場重新洗牌的危機。但相信通過這一輪調整,企業將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制革業目前的障礙和困擾未嘗不是中國制革行業重新洗牌、優勝劣汰的大好時機。相信經過成本上漲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風暴洗禮后,仍可以在制革行業舞臺上繼續表演的企業,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